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王佐中)近年来,株洲市把建设政府投入为主的过渡性安置基地列为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安置基地平台载体作用不断凸显,为全省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了“株洲样板”。
搭平台
在补齐短板上创新创优
过渡性安置基地是刑满释放人员顺利融入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创新建设好过渡性安置基地是首要环节。一是趁势而为探新路。以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结合该市实际,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决定建设株洲市首家政府投入为主的过渡性安置基地。积极协调市财政,争取30万元专项资金,租用株洲市职安技能培训学校场地,高标准改建为株洲市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二是软硬升级强设施。按照安置基地建设标准,对职安学校软硬件进行全面提质升级。重点升级改建近万平米的实操场地、心理咨询室、食宿场所。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使用市职业培训师资库中专家和老师,保障基地的师资力量和水平。三是压实责任保运行。成立安置基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安置基地开展工作指导。制定基地安全管理、应急处置、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制度,将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工作安置等列入对安置基地日常运行考核内容,确保基地运转有序。
强载体
就业培训力求高质高效
刑满释放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面临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的困难,家庭、社会的宽容与接纳直接影响他们弃旧图新的决心。因此,必须把坚持做好衔接安置、培训教育作为基地帮教工作的关键步骤。一是牵线搭桥,坚持把爱心企业请进来。积极与社会爱心企业沟通,通过邀请企业出席基地揭牌仪式、参观考察培训场景、座谈分享帮教优惠政策等方式,成功与株洲伟大集团、湖南云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湖南菲煌地产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就业帮扶合作协议,从源头上帮助安帮对象获得就业岗位。二是明确需求,坚持订单培训。针对安帮对象年龄、身体状况、就业意向等特点,结合合作企业用工缺口和需求,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让安帮对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走进工厂能上岗,步入社会可谋生。去年7月以来,参加技能培训班的43名安帮对象中,33人获得了工作岗位。三是发挥优势,坚持以点带面走出去。基地邀请专业的就业辅导老师走进芦淞、荷塘、炎陵等县区,为安帮对象开展就业辅导宣讲6场次,现场参与人数达1200余人。四是注重帮扶,坚持解决困难沉下去。针对部分安帮对象本人及家庭因残疾或身患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况,借助安帮联席会议机制,由安置基地指派专人开展帮扶救助,共帮助符合条件的281人申请社会救助,186人办理社会保险,走访慰问困难对象110余人次。
暖人心
努力实现整体跨越
针对部分安帮对象得过且过、消极厌世的情况,在加强思想教育、化解消极心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举措,以真心暖人心,力求实现安帮工作整体提升。一是心理关怀上出实招。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基地配备兼职心理咨询师,对思想上存在压力的安帮对象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减压,鼓励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阴霾。二是经费保障上下实功。将安置基地每年30万元运行工作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同时由市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安置基地的安帮对象食宿费、培训费、考证费等,安帮对象在培训中无需交纳任何费用。三是齐抓共管上求实效。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参与基地帮教工作,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最大限度帮助安帮对象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审 曾金春
二审 伏志勇
三审 万朝晖
责编:刘惠明
来源:湖南法治报